作者:韦 罕
教学目标
1、学习本文材料的组织和剪裁
2、学习本文用语言、行为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
3、积累文言常用词
教学重点
积累文言常用词,并准确翻译活用的词
教学难点
学习其写作技巧
教学方法
诵读、提问
预习要求:
1、复述三个故事
2、了解本文写作背景
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导入
初中时我们学过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曾为他那“先无下之忧而忧“的胸怀所折服。今天我们要接触到一位与其有同样胆识,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恩怨发生冲突时选择“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”的蔺相如。
二、检查预习
人 物 | 典型事件 | 性格特征 | 表现手法 |
蔺相如(主) | 1、完璧归赵 2、渑池相会 3、负荆请罪 | 大智大慧 顾全大局 | 1、运用对话 2、对比烘托 |
廉颇(次) | 知过改过 坦率真诚 |
三、本文背景介绍
1、合纵连横
合纵指齐楚燕韩赵魏联合抗秦
连横指这些国家中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某些国家
2、与课之有关的背景
(1)战国时期的“士”
是各种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、外交人才,他们活动于各诸候国,以游说荐举的方式,得到各诸候国的重用,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廉、蔺都是当时的士。
公孙衍、张仪、苏秦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。
(2)相关背景
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任用商鞅变法,使国家制度改进。
公元前283年,秦军伐魏、兵至大梁、燕赵救之、秦人怨赵,但有其它大国救之,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,仅以蚕食瓦解。
本文写秦赵的政治、外交、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,赵挫败秦。
四、整体初读
1、理清结构
(1)本文分为两个部分
第一部分(1—2段)简介身份
第二部分(3段—最后)主干,写了三个故事:
(3—13段)完璧归赵
(14—16段)渑池之会
(17—21段)负荆请罪
2、复述三个故事
五、疏通并分析课文
1、集中学习1—13节
明确疏通、共同学习的重点词语。
2、品读“完璧归赵”,分析蔺相如如何“使不辱于诸候”
①出使前初显胆识“宁许以负秦曲”。
②蔺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“无意偿赵城”?
明确:秦不合礼数有三;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;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;“左右皆呼万岁”,左右待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。
③发现秦“无意偿赵城”,蔺采取的办法是什么?
明确:设计取璧 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”
说理斗争 “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”
誓死捍卫 “持其璧睨柱,欲以击柱”
④秦王“以诈降为予赵城”后,相如有何对策?
明确:首先,使出缓兵之策,让秦王斋戒,设九宾礼;
其次,私下把璧送回赵国。
⑤归璧于赵后,相如如何向秦王交待的?
明确:A,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→干脆说明璧已归赵。
B,“以秦强而赵弱”的事实,说明只要“坚明约束”“赵立奉璧来”。
C,表示自己知道有罪“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,请就汤镬”。
D,提出希望:“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”,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。
⑥表现方法
直接描写:(如写蔺的语言、动作、神态)
间接描写:(以秦王的声威、秦廷的环境气氛反衬蔺的镇定自如,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)
第二课时
教学目的
1、分析课文二、三两个小故事
2、分析课文艺术特色
教学过程
一、继续分析课文
1、渑池之会(14—16节)
(1)疏通课文
(2)讨论以下问题
a、秦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何主动向赵求和?
b、秦王怎样侮辱赵王?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?
c、秦王一计未成,又提出“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”的无理要求,蔺相如有何对策?
d、“渑池会”的结果如何?
学生分组讨论,教师明确。
2、集中学习“负荆请罪”(17—21节)
(1)学生朗读、翻译。
(2)品读、讨论:
a.廉、蔺二人矛盾的起因是什么?廉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?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?
b.蔺是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的?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?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?
c.作者写蔺相如舍人谏言的用意是什么?
d.怎样看待廉颇这一形象?
二、课文悟读
解读本文写作技巧
1、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
2、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
3、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
4、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
5、悬念、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中的体现。
三、拓展探究
结合课后资料《蔺相如完璧归赵论》重新审视这篇作品,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