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喻赛娟
【教材分析】
“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”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。本节主要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、实例、因素、特点、意义以及基因重组的概念、类型和意义。此处就“基因突变”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。
【学情分析】
基因突变涉及碱基对的缺失、增添或替换,相关的转录和翻译也会发生相应变化,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(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、遗传信息、遗传密码等)。
基因突变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,学生容易理解,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,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思考与探究,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。
【教学策略】
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个:一是精心创设问题,层层推进,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分析和探究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;二是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和讨论,结合基因突变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,引导学生举一反三,深化对基因突变的理解。
【教学目标】
知识目标
1.结合基因的表达过程,指导学生总结基因突变的定义、发生时期、能否遗传;
2.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总结、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、特点及意义;
能力目标
1.充分利用所给的材料分析问题,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;
2.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;
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
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,珍惜爱护生命的理念。
【教学重点和难点】
教学重点: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。
教学难点: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。
【教学过程】
教学内容 |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| 学生活动 | 教学意图 |
一、基因突变的概念 | 导入:用幻灯的形式展示常见的几种变异性状,并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相关内容。 实例:用幻灯的形式展示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图片。
请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,尝试思考:1.DNA分子结构还可能会有哪些变化?幻灯片展示DNA分子的三种可能变化,进而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。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:2.基因突变是不是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,导致性状改变? 3.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期? 4.基因突变能不能遗传,是不是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? | 积极回忆并针对上述性状出现的可能性作出合理的解释。
阅读P80相关内容并完成思考与讨论: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病因是什么? 学生思考并讨论,很快得出基因突变的概念。
学生分小组讨论,并派学生代表回答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。 学生思考并回答。 |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,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,进而引出本节的课题内容。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将性状的变化和基因的改变联系起来。
以想象和类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。
通过思考与讨论,使得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,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。 |
二、基因突变的原因 |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基因突变原因的有关内容。 |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忆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,并举例说明: 物理因素,在强日光下暴晒容易得皮肤癌; 化学因素,咸菜等腌制品必须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,其含量过高可能会致癌,等等。 |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发生突变的原因。 |
三、基因突变的特点 | 幻灯展示图片资料,并指导学生自学教材,进行总结。 | 学生思考并总结。 | 内容较简单,便于学生自学。 |
四、基因突变的意义 | 通过基因突变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: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吗?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?基因突变对生物的进化有何意义? 教师总结: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,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。 | 学生思考并回答。 | 以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。 |
五、小结与巩固练习 | 引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。 回答幻灯上的问题。 | 学生思考并总结,上黑板展示自己总结的结果。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。 | 学习用概念图的形式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。 以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能得到及时巩固。 |
【教学反思】
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,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,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,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,引导学生分析、探究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。问题的指向明确,具有良好的思维梯度,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与讨论;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。
同时,教师也精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分析,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。
【板书设计】
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
一、基因突变的概念
碱基对替换、增添、缺失→基因结构改变
二、原因
外因:
内因:
三、特点
(1)普遍性(2)随机性(3)不定向性
(4)低频性(5)多害少利性
四、意义